
8月1日关税政策核心内容
适用范围:将对数十个国家加征关税,包括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以及柬埔寨、孟加拉国等较小贸易伙伴。
税率水平:各国税率不同,巴西最高达50%,加拿大35%,欧盟和墨西哥30%,日本和韩国25%,柬埔寨36%,孟加拉国35%。
生效条件:若相关国家在8月1日前未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关税将于当日生效,其性质与4月曾实施后又推迟的“互惠关税”类似。关税截止日期具有不确定性,政府态度存在分歧: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称8月1日为“硬性截止日期”,表示新关税将如期生效,但允许之后继续谈判;财政部长贝森特则暗示可能为部分国家延长截止日期,最终取决于总统决定。
历史先例:特朗普曾在4月推迟过类似关税,因此此次存在延期可能性,但目前政府整体倾向于坚持截止日期。
关税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当前关税现状
对物价的影响:若关税生效,咖啡、鞋子、家电、铜制品(涉及家居fixtures、电动汽车等)等商品价格可能上涨,预计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2400美元,进口商通常会将部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
当前关税情况:特朗普近几周下调了部分高关税;美中贸易协议削减了双方针锋相对的关税;美国对几乎所有进口商品普遍征收10%关税(部分商品除外),对钢铁和铝征收50%关税,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征收25%关税(USMCA涵盖产品除外),且汽车及零部件仍适用关税。
对于中国:
当前关税水平:经2025年5月中美协议调整后,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平均关税已从125%降至10%(基准税率),仅部分领域保留叠加关税,如半导体(35%)、新能源汽车(40%-50%)、钢铁和铝(25%)等。
中国未被纳入本轮8月1日关税加征名单,现有10%基准关税保持不变。但需注意,美国暂停的24%“对等关税”将于8月12日到期,虽财长暗示可能延期,仍存在谈判博弈空间。
潜在风险领域:
美国正针对半导体、药品、关键矿产等开展“232调查”,不排除未来对这些领域加征关税(如药品可能升至 200%),但目前尚未实施。
总结: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呈现“针对性加征与局部缓和并存”的特点。
中美关税整体已大幅降低,但局部领域的不确定性仍需关注。企业需密切跟踪美国贸易调查进展及中美磋商动态,应对潜在波动。
中美已建立定期磋商机制,整体关税水平可能随谈判推进进一步降低,但战略领域(如高科技)的博弈仍可能加剧。
美国国内也存在压力,通胀和企业成本上升迫使政府缓和关税,而大选周期可能促使特朗普通过“保护主义”姿态争取支持,政策存在灵活性。全球供应链也会调整,若中国在关键产业的出口份额被替代,可能削弱谈判筹码,间接影响关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