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短期国债利率(如2年期美债收益率)低于长期国债利率(如10年期美债收益率)。但市场时常会出现“收益率曲线倒挂”——即长短端利率关系逆转,从历史经验看,这曾是衰退临近的可靠预警信号。

然而近年这一规律已然失效。分析美联储即将落地的利率决策时,需重点关注这一历史变化:此次决策大概率会推动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向上倾斜,但这绝不意味着经济前景已实质改善。
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自2022年开启倒挂进程,2023年7月达到最大倒挂幅度,直至今年初才结束倒挂状态。在这近三年的倒挂周期内,众多金融分析师依据收益率曲线斜率,几乎笃定预测衰退即将到来,最终却纷纷失准。

(2、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叠加图)
图中长期、短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倒挂的时间段,美国经济和劳动力数据未有减缓迹象。
若排除经济走强这一因素,收益率曲线为何仅在长期端呈现向上倾斜形态?核心症结虽难以精准判定,但深层诱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美联储独立性受损加剧通胀担忧:唐纳德·特朗普总统近期持续向美联储利率决策委员会施压,这显著增加了未来利率受政治因素左右的风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美联储独立性下降势必推高长期利率——因其会显著加剧市场对美联储应对未来通胀压力时政策反应的不确定性。
部分美债或转为零息债券的潜在风险:此处指向所谓“海湖庄园协议”中的相关提案,该协议主要由现任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牵头拟定。其中一项核心提案为,将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转换为期限50年或100年的零息债券。尽管此举不会直接影响非央行机构持有的美债,但一旦外国央行为规避未来被迫接受零利率的风险而提前抛售美债,将引发巨大间接冲击。仅这一抛售预期,就足以推动长期利率上行。
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客观性遭遇冲击:美国劳工统计局是负责核算国内通胀率与失业率的官方机构。特朗普在8月初解雇该机构负责人的举动,引发市场对其未来数据核算可能掺杂政治偏见的担忧。这将加剧市场对“真实通胀水平”的认知混乱,进而倒逼长期美债利率走陡峭。
“便利收益率”彻底消失:美债收益率相对假定无风险利率一直存在超额收益,由于美债是全球交易量最大、最容易买卖的资产,在市场恐慌(如金融危机)或急需现金时,能瞬间变现,几乎不会折价,这种特性使得对比其他国家国债,可以测算出持有美国国债的一直存在超额收益,但当前这种现象已经消失甚至超额收益为负,便利收益率彻底消失。
所谓“便利收益率”,即美债收益率相对假定无风险利率的超额收益,近年来这一收益不仅消失,更转为负值。而原本美国国债的便利收益率在美国经济上行或者下行过程中都存在,于是这个现象与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毫无关联。
最后美国下滑的劳动数据,和关税带来的通胀预期的提升,加剧了人们对美国经济发生滞胀的担忧,加上欧洲、日本均经历了长期国债的抛售,受此影响美国国债遭抛售,利率曲线也可能变陡峭。
归根结底,收益率曲线的斜率目前丧失了以往的信号意义。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它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衡量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执行信心的“核心晴雨表”——因此,未来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中那些看似指向经济向好的信号,实则可能暗藏其他深层含义。